2011年10月18日 星期二

內在反應性

Internal responsiveness characterizes the ability of a measure to change over a particular prespecified time frame.

Reference: Husted JA, Cook RJ, Farewell VT, Gladman DD. Methods for assessing responsiveness: a critical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s. J Clin Epidemiol 2000; 53: 459-468.

內在反應性: 描述一個評估工具在經過一段預先設定好的時限後,能表現"改變"的能力。

研究設計: 追蹤研究/重複評估。如入,出院時各評估個案一次,以檢驗個案的分數變化。

標準: effect size (ES), standardized response mean (SRM)為常用的內在反應性指標。ES/SRM0.8為高度反應性;0.5為中度反應性;0.2為低度反應性。

Model Paper:
Hsueh I, Mao H, Huang H, Hsieh C.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alance measures in stroke patients. Formos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01;5:261-268.

臨床意義:通常,我們已經知道個案在某一段時限過後會有能力或功能表現上的變化。這個變化可能來自於一個自然的疾病過程,或是由某個有確定療效的治療所造成。所以,如果一個評估工具可以將這個變化表現出來,我們可以說這個評估工具具有內在反應性。

3 則留言:

  1. 提供一點小建議:研究設計的地方,如果補上出入院各評估個案一次之後要做什麼,可能會更清楚。

    另外,請問內在反應性有分為個別層級或團體層級嗎?如果有,標準大概訂在哪呢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我有2個問題想請問:
    1.請問內在反應性有分團體和個人的分數差異嗎?
    2.請問進行內在反應性研究的時候,較理想的收案人數為何?如果需要較大樣本數才適合分析,是否需考慮施測者是否為同一人的問題?

    回覆刪除
  3. 1. 一般而言,內在反應性是從團體層級來驗證的,所用的方法或指標有:paired t-test, effect size或SRM,這是以驗證整體的mean change來探討內在反應性。若要從個別層級來看內在反應性,MDC是一個參考的指標。當一個治療療程結束,我們可去計算有多少人的分數變化超過MDC,即MDC proportion。MDC proportion算是在個別層級上去探討內在反應性。
    2. 關於收案人數,可在收案前先利用計算power的統計軟體(如:G power)來估計。如:在雙尾檢定下,若effect size至少要有中度(d=0.5),power至少要有80%,則樣本至少要有34人。關於施測者,理想上是同1人施測,若有不同人施測,則應再考量施測者間的信度。

    回覆刪除